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笔记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笔记

第一讲

行为经济学定义:通过允许决策受到社会和心理影响、以及对收益和成本的合理计算来扩展经济原理,将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利用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对经济和金融行为的理解。

实证数据来源分类:

  • 偶发实地数据

  • 偶发实验室数据

  • 实地实验数据

  • 实验室实验数据

经济学实验研究的目的:

  • 测试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 检验经济理论的适用性

  • 对不同的经济机制或制度进行比较

  •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新的理论

  • 对于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进行预先的测试

  • 通过实验研究给政府或企业提出政策或策略建议

诱导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针对被试的具体行为制定相应的货币报酬结构。其中有两层意思: 一是通过出场费的形式来满足被试的参与约束;二是通过设计和被试行动绩效挂钩的报酬结构以及恰当的报酬均值来满足被试的激励兼容约束。通过满足这两个约束,被试在实验室实验中就如同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那样行事。

  • 单调性

  • 突显性

  • 支配性

经济学实验研究的内部有效性: 研究人员分析某一种特定因素所造成的效果时,一定不能把其他原因造成的效果错误地归结到被研究的对象上。

经济学实验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从有限样本中得出的研究结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广到总体中去。

实验对象组间设计: 每个被试者只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

实验对象组内设计: 每个被试者参加自变量所有水平值的实验

第二讲

决策的类型:

  • 确定性决策

  • 风险决策

  • 模糊决策

  • 无知决策

  • 不确定性决策

决策范式类型

  • 规范式

  • 描述式(实证式)

  • 处方式

理性偏好满足的条件

  • 完备性

  • 传递性

阿罗不可能定理基本含义: 除非是特别简单的情况,不可能存在某种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结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并满足所有以下的合理条件:社会偏好传递性、社会全域无限制、帕累托最优、不存在独裁者、选择项独立不相关。

第三讲

双系统理论:

  • 快思考-系统 1

    • 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 慢思考-系统 2

    •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花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如复杂的运算,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双系统下的规范式伦理理论

  • 功利论

    • 认为人的行动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受影响者带来福祉,它的基本思想是效用的最大化。

    • 认知思维

  • 道义论

    • 关注在一定规则下,行动本身是对还是错,而不是行动后果的对错。

    • 直觉思维

  • 平衡

    • 在思维双系统理论下,大脑存在两种信息处理过程,直觉思维会引发人们的道义论反应,而认知思维会引发人们的功利论反应。如果功利论推理与道义论推理不存在冲突,则系统 1 会以直觉处理问题,系统 2 进一步评价判断;如果存在冲突,则系统 2 会从功利论角度对问题的处理进行理性化,并且对此进一步反思。总体而言,在决策过程中功利论思维与道义论思维会并存,决策的结果取决于这两种思维的均衡。

第四讲

机会成本:选择后不得不放弃的选择项的最高价值。

经济利润 = 获利 - 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在过去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收的成本。

诱饵效应:当消费者在两个选项之间做决策时,引入第三个选项(诱饵)会使其中一个原有选项变得更具吸引力。这个诱饵通常在性能上与其中一个原始选项相似,但在某些方面明显较差。

禀赋效应:人们对自己已拥有的物品赋予的价值高于同一物品的市场价值。可以用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

锚定效应:人们做定量评估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第五讲

赌博者谬误:将独立的结果视为相关联的,认为偏离某个系统的平均行为会在短期内得到纠正。

合取谬误:高估“A AND B”的概率。

分离谬误:低估“A OR B”的概率。

基础比例谬误:未能充分考虑基础比率(即某事件在总体中发生的概率)。

可得(实证)性偏见:人们根据能够轻易回忆到的信息(即“可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发生概率或重要性。

确认偏见:倾向于将证据解释为对原先的信念更支持的程度。

第六讲

期望效用理论

  • 理性公理

    • 完备性

    • 传递性

    • 连续性

    • 独立性

风险态度四重模型:

  • 在收益的区域,人们风险规避,但当存在极低概率时,人们风险偏好;

  • 在损失的区域,人们风险偏好,但当存在极低概率时,人们风险规避。

前景理论:

  • 人们所处的盈利状态或亏损状态会使得自身在相同的环境下发生不同的反应。

  • 决策过程

    • 编辑阶段

    • 评估阶段

  • 特点

    • 认为价值是相对量而非绝对量

    • 决策权重与客观概率不同

    • 可以解释一些EUT难以解释的行为异象

    • 决策者难以察觉其偏好违反了理性决策原则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曲线:

  • 通常情况下,在收益下人们风险规避,在损失下人们风险偏好

  • 收益区间是凹函数,损失区间是凸函数

  • 损失曲线比收益曲线更加陡峭

  • 收益与损失定义于对参考点的相对值

参考点依赖:人们在做决策时,对损益的感知取决于他们选择的参考点。

第七讲

心理账户:个人、家庭或组织机构对经济活动进行关注、编码和评估的认知操作行为

  • 主要心理过程:

    • 构架和边际

    • 预算和替换性

    • 选择归并

享乐编辑假说:

  • 收益分离 v(x) + v(y) > v(x+y)

  • 损失合并 v(x+y) > v(x) + v(y)

  • 把小损失同大收益合并 v(100-5) > v(100) - v(5)

  • 把小收益同大损失分离(慰籍原理) v(-100) + v(5) > v(-100+5)

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

  • 不同类目下的预算不可以相互替换

  • 而在标准模型中预算具有完全替代性

助推:

  • 通过适当改变人们面对的选择架构, 使得人们的行为选择发生预期变化

  • 成本低、效率高、效益大, 而且不限制个体的选择自由, 规避了家长式和自由式的弊端

  • 避免个体决策偏误

第八讲

指数贴现模型:

  • 时间偏好一致性,无论何时做决策,个体对于相同时间间隔的贴现率都是相同的。

双曲贴现模型

  • 时间偏好不一致

跨期决策:

  • 在一段时间内权衡成本与收益的选择或决策

  • 决策选项

    • SS(Smaller-Sooner):时间早但收益小,如现在得到100元

    • LL(Larger-Later):时间晚但收益大,如3年后得到180元

  • 时间偏好反转:不同情境下贴现因子不一致

  • 投射偏见:人们高估未来的自我与当前的自我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导致人们做出短视决策

效用流偏好:

  • 递增效用流偏好

    • 人们喜欢令人愉悦的事情安排在后面

    • 违反指数折现或双曲折现模型

  • 分摊的偏好

    • 人们喜欢将好事情分摊到不同时间享受

    • 违反指数折现或双曲折现模型

  • 峰-终定律

    • 人们评估效用流将效用流峰值和终值的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而过程被忽略

第九讲

社会偏好定义: 个人会对其他相关代理人的收益会做出价值判断,价值可以是正的或者负的

社会偏好博弈

  • 最后通碟博弈

  • 独裁者博弈

  • 信任博弈

  • 公共品博弈

社会偏好博弈实验

  • 囚徒困境:即使是单次博弈,也有 50% 选择合作 (拒绝坦白)

  • 最后通碟博弈:60%-80% 提议在 0.4-0.5 之间,很 少低于 0.2

  • 独裁者博弈:17% 为 0 提议

  • 信任博弈:30%-40% 为纯自利

  • 公共品博弈:互惠选择占比 40%-60%,完全自利选择占 20%-30%

礼物交换模型:

  • 高于最低工资的工资是一种礼物以换取劳动者高于最低水平的工作努力

  • 企业更高的盈利能力与更高的边际努力有关,利润更高的公司支付的平均工资更高,如果让员工努力工作所增加的回报更高,雇主就有动力支付更高的工资

最后更新于